关键词“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冬日有怀李白》,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冬日有怀李白
唐·杜甫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家道苦辛。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这寂寞的书斋里,我整天都在思念着你(李白),我再次研读那些赞美嘉树的诗篇,也没有忘记你写的《角弓》诗,你穿着粗布衣裳,在风霜中奔波,回家的道路是多么艰辛啊,雪后,你拄着藜杖,站在红色的山谷前;早晨,你身佩鸣玉,从皇宫中走出,分散到紫宸殿的各处,此时我的心已经折碎,没有一寸是完整的;前方的路如此迷茫,我该如何才能望到三秦之地(指李白所在的地方)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好友李白的深切思念和关怀,诗中通过描绘李白的生活状态和杜甫自己的心情,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李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形象,既表现了李白的洒脱不羁,也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敬仰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深厚友谊和深切思念。“杖藜雪后临丹壑”一句,以雪后的山谷为背景,描绘了李白在雪后独自拄杖漫步的情景,既表现了李白的孤傲和洒脱,也暗示了杜甫对李白孤独处境的同情和担忧。“鸣玉朝来散紫宸”一句,则以早晨的皇宫为背景,描绘了李白身佩鸣玉、从皇宫中走出的情景,既表现了李白的尊贵和荣耀,也表达了杜甫对李白才华的赞赏和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冬日里思念好友李白时所作,当时,杜甫和李白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人之间的友谊却非常深厚,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深切思念和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李白才华和人格的赞赏和敬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和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