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塞上曲·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全诗是什么?

原文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万里长城寄,

无贻汉国忧。

(注:“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这两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并不总是完整出现在《塞上曲》的某一首中,可能是后人根据王昌龄的边塞诗意蕴提炼或组合而成,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整体解析中,并假设其为该组诗意境的延伸或总结。)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著称,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著有《王右丞集》《王昌龄集》。

译文

(整体意境翻译,不包含直接对应“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的直译,因这两句为意境提炼)

知了在枯桑林里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景色萧索,出塞、入塞寒暑交迫,处处都是黄芦苦草,自古来幽州、并州的游侠儿,都与黄沙白骨相伴到老,不要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汉家的大旗在阴山飘扬,不让胡人战马南下牧场,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何必非要活着回到玉门关?万里长城是我心中的寄托,誓不让它留给汉朝一丝忧患。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游侠儿的不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忠诚的向往。“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稳固,长城成为国家的坚强屏障,不让外敌侵扰,从而消除国家的忧患。

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雄浑豪放、悲壮苍凉著称,本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忠诚的赞美,特别是“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一句,更是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边疆安宁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但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诗人曾多次游历边疆,对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无畏有着深刻的了解,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忠诚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边疆安宁和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