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出自南朝文学家刘孝先的《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全诗是什么?

《咏竹》

南朝·刘孝先

窗前一丛竹,清翠自成林。

皎皎当空月,团团夜气深。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亲。

作者简介

刘孝先,南朝梁代文学家,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文传世,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译文

窗前生长着一丛竹子,它们青翠欲滴,自然形成了一片竹林,明亮的月亮高悬空中,夜晚的雾气深沉而浓重,整夜我与谁交谈呢?只有与这些竹子和书卷相伴,竹子有节,天生挺拔,它们没有心机,与大道相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窗前的一丛竹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代表着高洁、坚韧和谦逊,诗人通过竹子与月亮、夜气的对比,突出了竹子的清翠和挺拔,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诗人也借竹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即追求高洁、坚韧和谦逊的品质,与大道相亲,无欲无求。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竹子与月亮、夜气等自然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氛围,诗人也通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坚韧和谦逊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出诗人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面对窗前的一丛竹子,心生感慨而写下这首诗的,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墨客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品质和道德追求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