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秦水别陇首》,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古风·秦水别陇首》
唐·李白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
胡雏别母泪,隔山望乡明。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沔水奔腾远,荆门九派迷。
相望不可见,日暮愁如积。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意境奇妙,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
译文:
秦水与陇山分别之处,水流幽咽发出悲凉的声响,胡地的孩子离别母亲时泪水涟涟,隔着山岭遥望故乡的明月,鸟儿在平坦的草地上忽远忽近地飞翔,人们随着流水各奔东西,白云飘向千里万里之外,明月照耀着前溪和后溪,沔水奔腾流向远方,荆门山下的九条支流令人迷惑,彼此相望却难以相见,日暮时分愁绪如积,秦始皇防备胡虏的举措,令人倍加感慨,鸿雁何时能飞到,江湖上秋水滔滔,有才华的人往往命运多舛,妖魔鬼怪却喜欢阻挠人的前行,应该与冤魂倾诉心声,把诗篇投赠给汨罗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水与陇山的分别、胡地孩子的离别、鸟儿的飞翔、人们的流离失所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思乡、命运多舛等主题的感慨。“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句,反映了诗人对秦始皇防备胡虏的举措的感慨,认为这种防备虽然必要,但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牺牲。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幽咽多悲声”、“隔山望乡明”等,使得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诗人也通过“秦帝防胡虏”等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的个人经历有关,李白一生漂泊不定,经历了许多离别和挫折,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诗人也可能借古讽今,通过对秦始皇防备胡虏的举措的感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这一关键句,但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更为丰富和复杂,在理解和赏析这首诗时,需要综合考虑全诗的内容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