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刘长卿
身在三湘四水间,
行吟年复又一年。
更将雅意凌云笔,
醉折奇花五色笺。
寒暄一夜隔,
客鬓两年催。
归梦不知何处是,
对床空自忆君来。
(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在此以《湘中忆归》为题进行整体解析,因直接以这两句为题的诗作并未广泛流传或记录,不过,这不影响对这两句及其所在诗篇的解读。)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属河北)人,他擅长五言律诗,工于写景抒情,诗作多抒发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人民疾苦之作,其诗歌风格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身处三湘四水之间,年复一年地在这里行吟,我怀揣着高雅的意趣和凌云的才情,醉意中折下奇花,用五色笺写下诗篇,一夜之间寒暑交替,客居他乡的我,鬓发在两年的时光里悄然变白,归乡之梦不知飘向何方,只能对着空床独自回忆你的到来。
释义:
诗句“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客居他乡的无奈,一夜之间,寒暑更替,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客鬓两年催”则表达了诗人因长期漂泊在外,岁月无情地在鬓发上留下了痕迹,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和客居他乡的愁苦,通过“寒暄一夜隔”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瞬息万变;而“客鬓两年催”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因长期漂泊而容颜老去的无奈,整首诗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刘长卿在唐代中期曾长期担任地方官职,因仕途不顺而多次遭贬,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至湖南一带时所作,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诗人深感孤独和无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因仕途不顺而漂泊异乡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