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回到南山归隐我那破旧的茅屋。

我本是无才之人所以被明君抛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阳春迫近岁月不久也将尽除。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眠,披衣起望夜空星斗正回旋。

释义

首联写自己仕进无望,归隐山林;颔联写自己辞官的原因,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颈联写身心交瘁,暮年感伤;尾联写忧愤不能排遣,徒然对着孤灯听窗外松风声,全诗语言精美,律意谨严,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孟诗的风格特点。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并非原诗中的直接表述,但“青阳逼岁除”一句与之意境相近,表达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这里的“青阳”指春天,而“岁除”则指年末,即冬天结束之时,可以理解为“冬天更筹(更鼓)已尽,春天的斗柄(北斗星的斗柄)即将回转”,寓意着时序的更迭和季节的变换。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抒怀,写愁绪难眠,以景结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浑成,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抑郁不平之气的抒发,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刻,跌宕起伏,清丽澹远。

创作背景

大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离开家乡赴长安谋取官职,但未能如愿,仕途失意,心情很苦闷,他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故友张九龄当时担任尚书丞相,对孟浩然颇为赏识,曾邀请他入幕府为僚,但孟浩然想到唐朝官场黑暗,倾轧严重,一个正直心高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便毅然同张九龄辞别,隐居旧里,这首诗就是在归隐之际写下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并非原诗中的直接句子,但通过对整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时节更迭的意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