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的解释

诗词原文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的解释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附加寄语句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这两句,但根据题目要求,我将其附加于后,作为对原诗的意境延伸,此句并非韦应物原句,而是根据题目要求构造的,用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及重逢的期盼。)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附加寄语句译文):

请告诉红桥下的流水,我的小舟何时才能再次载着我去寻找我的兄弟们?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友人在江汉相逢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两句,以浮云和流水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的漫长岁月和人生的无常,而“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重逢时的喜悦与对岁月无情的无奈。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岁月的无情流逝,诗中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尤其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两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被后人广泛引用和传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淮上(今江苏淮安一带)与故人重逢时所作,诗人早年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别后各自奔波,难以相见,当诗人在淮上偶然遇到这位故人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慨,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记录这次重逢的喜悦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深深忧虑。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