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北山》,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青苔古磴眠黄犊,绿水人村泛白鹅。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来西去绕山溪。
作者及朝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作者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早年随父入京,历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我缓缓地寻找着回家的路,芳草萋萋,已快遮住小径,青苔满布着古老的石阶,黄牛卧在上面,悠然自得;村边的小溪里,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浮游,村前村后桑树、柘树成林,我家就在那桑树、柘树丛中的村庄;我沿着山溪,时而东时而西地走来走去。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北山附近雨后郊野的黄昏景色,前六句写静景,末两句写动景,前六句用工笔描摹,精美如画,是近景,末两句用粗笔勾勒,以动衬静,是远景,诗人的描写有层次、有重点,又灵活多变,使读者欣赏到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优美画面。
赏析: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的是静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青苔古磴眠黄犊”一句,以“眠”字写黄牛的静态,突出了其悠然自得的神态;“绿水人村泛白鹅”一句,则以“泛”字写白鹅的动态,展现了其在水中的轻盈与自在,这两句诗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对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郊野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北山》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北山附近雨后郊野的黄昏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这首诗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