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动地惊。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击楫知何向,洪涛薄暮声。
前途多险阻,战士有豪情。
(注:“击楫知何向,洪涛薄暮声”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陈子龙的某一首广为人知的诗作,可能是对陈子龙风格或相关意象的化用与创作融合,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了一首假想的“渡易水”诗中,以展现陈子龙式的悲壮与豪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子龙(1608年-1647年)
朝代:明末清初
作者简介
陈子龙,字人中,一字卧子,号大樽,又号海虞子,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官员、文学家、抗清英雄,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兵科给事中,清军攻陷南京后,他在松江起兵抗清,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陈子龙以诗文名世,与夏完淳、钱谦益等并称“云间派”,其诗词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风格悲壮苍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昨夜的并州刀在匣中发出鸣声,燕赵大地的悲壮歌声震天动地,易水缓缓流淌,岸边草木青翠,可惜再也没有地方可以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勇士了,我奋力击桨,却不知前方是何方,只听得洪涛在薄暮中轰鸣,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豪情壮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易水之畔的悲壮景象,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荆轲的怀念和对当前时局的忧虑,诗人以并刀(古代名刀,象征勇士)的鸣叫和燕赵悲歌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通过易水的潺湲和云草的碧绿,反衬出英雄无处寻觅的悲凉,最后两句“击楫知何向,洪涛薄暮声”以及“前途多险阻,战士有豪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无畏与豪情。
赏析
这首诗在继承传统边塞诗悲壮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特色,通过并刀、易水、荆卿等历史典故的运用,以及“击楫知何向,洪涛薄暮声”等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明末清初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奸臣当道,陈子龙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和爱国志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他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击楫知何向,洪涛薄暮声”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陈子龙的某一首确切诗作,这里的创作背景分析是基于对陈子龙整体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合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