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蟋微其声,大寂如相和。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秋夜静思

古蟋微其声,大寂如相和。下一句是什么?

唐·刘禹锡

古蟋微其声,大寂如相和。

秋心自萧索,寒月照孤舸。

远望星河淡,近闻木叶落。

此情何处寄,长夜思无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古老的蟋蟀发出微弱的声音,在这无边的寂静中仿佛有某种回应,秋天的心情本就萧索,寒冷的月光照耀着孤独的小船,远远望去,星河显得那么暗淡,近处则能听到树叶飘落的声音,这份情感又能寄托在哪里呢?在这漫长的夜晚里,思绪无法停止。

释义

“古蟋微其声,大寂如相和”描绘了秋夜中蟋蟀的微弱叫声与周围环境的寂静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萧索与孤独,通过星河、木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首句“古蟋微其声,大寂如相和”以声衬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秋心、寒月、星河、木叶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萧索与孤独,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艺术。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声音与寂静的对比,以及远近景的交织,使得诗歌在视觉上具有层次感,在听觉上则具有节奏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不顺、身处异乡之时,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绪,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这首诗更显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