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南运未离淮海岸,北船难上吕梁洪。
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天子太无情。
(注:您提供的“南运未离淮海岸,北船难上吕梁洪”实际上是对第二首诗部分内容的提炼或重组,并非原诗连续的两句,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整首诗呈现,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晚唐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皮日休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散文亦成就斐然。
译文
(针对“南运未离淮海岸,北船难上吕梁洪”两句的译文)
南方的船只还未离开淮水的海岸,北方的船只就难以逾越吕梁洪的险峻。
(整首诗译文)
都说隋朝因大运河而灭亡,但至今这条河仍然千里通航,带来便利,如果没有隋炀帝的水殿龙舟奢华之事,他与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比也不会相差太多,南方的船只还未离开淮水的海岸,北方的船只就难以逾越吕梁洪的险峻,汴河向东流淌,带来了无限的春色,但隋朝的天子却太过无情。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汴河(即大运河)在南北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暗示了隋朝因过度依赖和滥用这条河流(如隋炀帝频繁南巡的奢华行为)而导致的灭亡,南运未离淮海岸,说明南方物资正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向北输送;北船难上吕梁洪,则揭示了运河北段,特别是吕梁洪这一险要地段的航行困难,也隐含了对隋朝统治者不顾民生、强行开凿和滥用运河的批评。
赏析
皮日休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与隋朝灭亡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见解,他既肯定了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贡献,又批判了隋朝统治者滥用民力、奢侈无度的行为,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运河的繁忙与险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大运河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在唐朝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文化作用,但同时也成为了历史上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皮日休通过对大运河的怀古,既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现实的警醒,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