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懒修枯骨观
宋·释宗杲
懒修枯骨观,爱学文字禅。
不向心头悟,终随业转牵。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南宋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法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成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释宗杲禅师以弘扬禅宗、反对文字禅和默照禅而著称,其禅风峻烈,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我懒得去修行那枯骨观(一种禅定法门,观想自身骨骼如枯木),却偏爱学习那些文字禅(指通过研读禅宗经典、文字来领悟禅理),如果不从内心深处去体悟禅的真谛,终究还是会被业力所牵引,无法超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一种独特态度,他自称“懒修枯骨观”,表明自己并不热衷于通过严格的禅定修行来达到悟道的目的;而“爱学文字禅”则显示了他更倾向于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文字来领悟禅理,诗人也意识到,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不从内心深处去体悟禅的真谛,那么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业力的束缚,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脱。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诗人通过对比“懒修枯骨观”和“爱学文字禅”两种修行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的独特见解,他既批评了那种只注重形式、忽视内心体悟的修行方式(如枯骨观),也指出了单纯依赖文字禅的局限性,诗人强调,真正的禅修应该是从内心深处去体悟禅的真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或形式上,这种见解对于纠正当时禅宗修行中的偏差、推动禅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宗杲禅师中年或晚年时期,当时禅宗内部存在着对修行方式的争议和分歧,一些禅师主张通过严格的禅定修行来达到悟道的目的,而另一些禅师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文字来领悟禅理,释宗杲禅师作为禅宗的重要传人,对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的独特见解和态度,旨在引导禅宗信徒正确看待修行方式、避免陷入误区,这首诗也反映了释宗杲禅师对禅宗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