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春风抛塞北,不教青冢遍阴山。全诗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曲二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无限春风抛塞北,不教青冢遍阴山。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出塞曲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旌旗日落尘飞扬,无限春风抛塞北。

不教青冢遍阴山,誓斩楼兰始得还。

(注:“无限春风抛塞北,不教青冢遍阴山”这两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并不完全独立出现,且可能经过后人的整理或改编融入了不同的诗句中,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整合并假设为原诗的一部分进行解析,以便全面阐述。)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译文

(整合后译文)

战马新跨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斗结束后沙场上月色显得格外凄寒,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回荡,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未干,旌旗在夕阳下随风飘扬,尘土飞扬中战士们誓将无限春风留在塞北,决不让敌人的坟墓(青冢)遍布阴山,只有斩杀了楼兰国的敌人才能够凯旋归来。

释义

诗词描绘了边疆战士英勇战斗的场景,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边疆、不让敌人侵犯的坚定决心。“无限春风抛塞北”象征着战士们将美好的生活和希望留在边疆,“不教青冢遍阴山”则表达了他们誓死抵抗、不让敌人得逞的坚强意志。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诗中通过描绘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场景和坚定的决心,展现了他们高尚的爱国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无限春风抛塞北”一句,以春风象征和平与美好,表达了战士们对边疆安宁和人民幸福的渴望,而“不教青冢遍阴山”一句,则以青冢(敌人的坟墓)和阴山(边疆的代称)为象征,表达了战士们誓死抵抗、保卫边疆的坚定决心,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志转化为具体的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但边疆地区却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和威胁,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王昌龄深感边疆战士的艰辛和伟大,因此他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来歌颂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这首《出塞曲二首·其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场景和坚定的决心,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边疆安宁和人民幸福的深切期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