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刘师服
唐·韩愈
服之从师学为文,南游吴楚岁既深。
星霜屡徙山西邑,山岳空携云外心。
孔砚墨昏人眼黑,蜀笺染翰映窗寒。
不恨身将老,惟怜学转贫。
作者及朝代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韩愈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他早年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但始终坚守文人的气节和追求,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著称,风格雄健奔放,语言简练明快,思想深邃独到,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和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译文
刘师服跟随老师学习写文章,南游吴楚之地已经多年,岁月流转,他多次迁徙到山西的各个县邑,但心中仍然怀揣着云游四海的志向,孔砚中的墨汁已经变得昏暗,使人眼花缭乱,蜀地的笺纸在寒冷的窗前映衬着书写的笔墨,我不怨恨自己即将老去,只是怜惜学问却越来越贫瘠。
释义
这首诗是韩愈赠给刘师服的,诗中描述了刘师服多年求学、游历的经历,以及他在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困惑,诗人通过描绘孔砚墨昏、蜀笺染翰等细节,展现了刘师服在学习上的刻苦和执着,尽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学问却似乎没有取得显著的进步,这让诗人感到深深的怜惜。
赏析
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韩愈对刘师服求学经历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诗中通过对比刘师服的游历经历和学习成果,突出了他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辛和不易,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年轻学者的殷切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已经历了多次贬谪和仕途的坎坷,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他也看到了许多年轻学者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辛和困惑,他创作了这首诗来勉励刘师服等年轻学者,希望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不断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就,这首诗不仅是对刘师服的勉励和关怀,也是韩愈对自己一生求学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