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垂钓
唐·李群玉
竿丝权且置,非欲效詹何。
心远天地阔,水静鱼自多。
云影浮波上,松声入浪窝。
忘机得真趣,何必问渔蓑。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早年曾游历四方,广交文友,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李群玉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鱼竿和丝线暂且放下,并非想要效仿古代的钓鱼高手詹何,心境高远,觉得天地都变得更加宽广;水面平静,鱼儿自然会聚集而来,云彩的影子浮现在水波之上,松树的声音随风传入浪花之中,忘却世俗的机巧之心,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乐趣,何必去询问那渔夫的蓑衣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垂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怀,首句“竿丝权且置,非欲效詹何”表明诗人并非为了效仿古代钓鱼高手詹何而垂钓,而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心境,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垂钓的悠闲生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垂钓为题材,却并未局限于描绘垂钓本身,而是借此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心远天地阔,水静鱼自多”等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美好,更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宽广与淡泊,诗人通过“忘机得真趣”等句,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机巧之心的摒弃和对真正乐趣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有关,李群玉一生游历四方,广交文友,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处于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状态之中,通过描绘垂钓的场景和抒发自己的心境,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追求。
就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