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溪边草,明月还归天际舟。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在皎洁的月光下回到家乡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遥望家乡南京,产生深深思乡之情的画面,东风又绿溪边草”一句,以春天的到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而“明月还归天际舟”则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赏析
“东风又绿溪边草”一句,是王安石炼字的典范,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到来后草木茂盛的景象,更将春风的温柔与生机盎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明月还归天际舟”一句,则通过明月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是王安石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两次拜相,主持变法,但由于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离开朝廷,回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寓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停船在瓜洲,望着对岸的家乡,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变法失败的无奈与遗憾,通过这首诗,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