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听泉
唐·白居易
宴坐鸣天鼓,和声听逄逄。
清泉石上流,心境自澄空。
林密鸟声远,云深日影重。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尘红。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白居易并未创作过此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是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我安静地坐着,仿佛听到了天空中传来的鼓声,那和谐的声音逄逄作响,清泉在石头上潺潺流过,我的心境也随之变得清澈空灵,树林茂密,鸟鸣声显得遥远而悠长,云层深厚,日光透过云层投下斑驳的影子,我找到了真正的意趣,何必再去追问尘世的纷扰与繁华呢?
释义
“宴坐鸣天鼓,和声听逄逄”描绘了诗人静坐时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仿佛能听到天空中传来的鼓声,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清泉石上流,心境自澄空”则通过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心境的清澈与空灵。“林密鸟声远,云深日影重”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与深邃,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尘红”则点明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淡泊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静坐听泉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清泉、石头、树林、鸟鸣、云层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比尘世的纷扰与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淡泊与超脱,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隐居期间,在历经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后,白居易逐渐对尘世生活产生了淡泊与超脱的情感,他选择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静坐听泉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纷扰的淡泊与超脱,以及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