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须挈我沂泗上,回瓢点瑟看长春。的释义

诗词原文

沂上春景

要须挈我沂泗上,回瓢点瑟看长春。的释义

宋·苏轼

要须挈我沂泗上,回瓢点瑟看长春。

柳色青青春意动,水光潋滟碧波沦。

闲来把酒对芳草,兴至挥毫赋诗文。

此间乐事何处有,只在此山山水滨。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虽几经波折,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其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文、赋、词、书、画等多个领域,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定要携我同游沂水与泗水之畔,让我们举杯共饮,欣赏那如瑟音般悠扬的自然美景,享受春天的永恒,柳树青翠欲滴,春意盎然,水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闲暇时,我们手执酒杯,面对芳草萋萋,兴致来时,挥毫泼墨,吟诗作赋,这样的乐事哪里还能找到呢?只在这山水相依的沂泗之滨。

释义

本诗描绘了诗人苏轼对春日沂泗河畔美景的向往与赞美,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享受生活的闲适情怀,诗中“要须挈我沂泗上”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共游赏春的愿望,“回瓢点瑟看长春”则以音乐与自然的比喻,形容春日景色的和谐美好。“柳色青青”与“水光潋滟”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水的灵动,而“闲来把酒”与“兴至挥毫”则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诗中“要须挈我沂泗上”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邀请,也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渴望;“回瓢点瑟看长春”则以音乐与自然的融合,形象地描绘了春日景色的美妙与和谐,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乐观旷达与闲适自在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不顺,被贬谪至地方任职期间,面对仕途的挫折,苏轼并未消沉,而是更加珍惜与自然亲近的机会,通过游历山水、吟诗作赋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寻找心灵的慰藉,沂水与泗水作为古代文化名胜之地,自然成为了诗人向往与游历的对象,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沂泗河畔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闲适自在的人生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