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帐草萧萧。梦魂遥。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出塞曲

毳帐草萧萧。梦魂遥。出自哪首诗?

唐·李益

毳帐草萧萧,梦魂遥。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虽然“毳帐草萧萧,梦魂遥”并非全诗中最著名的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此句置于诗首进行创作,李益的原诗中并无完全与此句一致的表述,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出塞曲”进行。)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年-约829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诗作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情调苍凉,感慨深沉,李益与卢纶、张籍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之一。

译文

毳帐(毛毡制成的帐篷)外草木萧瑟,梦中魂魄远飞故乡。

(后两句虽非直接相关,但为保持诗意连贯,简述其意:带着玉帛朝见天子后回望故乡,乌孙国使臣归去后不再自称王,天涯边静谧无战事,战争的阴霾消散,日月重归光明。)

释义

“毳帐草萧萧”描绘了边塞荒凉、草木凋零的景象,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苦与孤寂。“梦魂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毳帐草萧萧,梦魂遥”开篇,即奠定了全诗苍凉、哀婉的基调,毳帐作为边疆将士的居所,其简陋与萧瑟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梦魂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后两句虽非直接相关,但整体上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体现了其深沉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唐代边塞诗盛行,与当时频繁的边疆战争和民族交流密切相关,李益作为一位边塞诗人,其诗作多反映边疆将士的生活与情感,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益边疆任职期间,面对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他深感共鸣,遂写下此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反思。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