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年少,壮志凌云,把功名换取。全诗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当时年少,壮志凌云,把功名换取。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辛弃疾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华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骋,若为情,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揾啼红,旧家山东,不信不逢寒雁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您提到的“当时年少,壮志凌云,把功名换取”并非直接出自此词原文,但意境上与词中表达的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及后来的感慨相呼应,为贴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将侧重于与这一意境相关的部分进行展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译文

(由于全词较长,这里仅选取与“当时年少,壮志凌云”意境相关的部分进行翻译)

遥望淮河,关塞莽然一片平野,征战的尘土暗淡,寒风凛冽,悄然而起的边塞战鼓声,我黯然神伤,追想当年之事,大概是天意如此,并非人力所能改变,在洙水和泗水边,弦歌之地,也遭到了敌人的蹂躏。

(以下为意译,结合您提供的关键词意境)

想当年,我年少轻狂,壮志凌云,一心想要用功名来换取国家的安宁和个人的荣耀。

释义

词中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悲痛和对年少时壮志未酬的感慨,通过追忆往昔,展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时局的无奈和忧虑。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长淮为起点,描绘了战乱时期国家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词中“当时年少,壮志凌云”的意境虽未直接出现,但词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功名的追求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他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破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词风豪放悲壮,情感深沉,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北方金朝势力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在这首词中,他通过追忆往昔的豪情壮志和对比今日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朝廷能够振作起来、积极抗金的期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