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息一波起,待旦难忘不枕戈。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边关夜思

一波未息一波起,待旦难忘不枕戈。的意思及出处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月色苍凉照古营,

寒风瑟瑟动旌旌。

一波未息一波起,

待旦难忘不枕戈。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边塞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

译文

月色苍凉地照耀着古老的军营,

寒风呼啸,吹动着军旗猎猎作响。

战事如波涛般连绵不绝,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战士们彻夜难眠,时刻准备着战斗,不敢放下手中的武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军营的艰苦生活和战士们的坚定意志,首句“月色苍凉照古营”以月色和古营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次句“寒风瑟瑟动旌旌”通过寒风和军旗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关的艰苦环境,后两句“一波未息一波起,待旦难忘不枕戈”则直接表达了战士们对战争的无奈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们深知战事连绵,但依旧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战斗。

赏析

这首诗以边关军营为背景,通过月色、寒风、军旗等意象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边关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坚定意志,诗人以“一波未息一波起”来比喻战事的连绵不绝,既形象又深刻,表达了战士们对战争的无奈和疲惫,而“待旦难忘不枕戈”则进一步突出了战士们的忠诚和勇敢,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宁,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和安宁,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边关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战士精神的深刻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颀在边关任职期间或游历边关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但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战争频繁,李颀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崇高敬意,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战争形势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