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内景
唐·吕岩
心清目朗映诸天,
万象森罗妙化宣。
一性圆通诸法了,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作者简介
吕岩,即吕洞宾,唐代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祖师爷级人物,民间传说他为“八仙”之一,通称“吕祖”,吕洞宾原为儒生,40岁遇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
译文
内心清净,目光明亮,仿佛能映照出诸天万界;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却都在微妙的变化中得以彰显,一旦心性圆通,便能领悟所有法门的真谛;更何况是拥有清净之眼的人,他们的内心景象如同蕴含着照亮天地的烛火。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吕洞宾对于内心清净与洞察万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当一个人内心清净、目光明亮时,就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微妙变化,而一旦心性圆通,便能领悟所有法门的真谛,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特别是那些拥有清净之眼的人,他们的内心景象如同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之光,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吕洞宾对于道教修炼中内心清净与洞察万物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通过“心清目朗映诸天”和“万象森罗妙化宣”两句,吕洞宾生动地描绘了内心清净与洞察万物的关系,即内心清净是洞察万物的前提和基础,而“一性圆通诸法了”则进一步强调了心性圆通在领悟法门真谛中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则是对前面内容的升华和总结,强调了拥有清净之眼的人所具备的智慧之光和超凡境界。
创作背景
吕洞宾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人物,其一生致力于道教修炼和弘扬,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炼过程中,对于内心清净与洞察万物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吕洞宾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教修炼的理解,也向世人传递了追求内心清净、洞察万物真谛的重要性,这首诗也体现了吕洞宾作为道教大宗师的深厚修为和超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