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儒家生计薄
唐·杜荀鹤
儒家生计薄,火后复何如。
旧业千峰外,新居一径疏。
烧残书有字,风送竹无余。
犹喜邻僧舍,钟鸣得共居。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他的诗作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畅,杜荀鹤在晚唐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儒家的生活本就清贫,火灾之后又能怎样呢?
旧时的家业远在千峰之外,新居只是一条小径通向的简陋之所。
书籍被火烧后仍有字迹留存,风吹过后竹林已所剩无几。
还好有邻近的僧舍可以依靠,钟声响起时我们可以共同居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儒家学者在遭遇火灾后的生活困境和无奈心情,首句“儒家生计薄”直接点出儒家学者生活清贫的特点;次句“火后复何如”则引出火灾后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关切,接下来四句具体描绘了火灾后的惨状:旧业已毁,新居简陋,书籍受损,竹林凋零,末两句则转而写作者找到了一丝慰藉,即邻近的僧舍和钟声,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赏析
这首诗以儒家生计的微薄和火灾后的困境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于儒家学者生活状态的深刻关注和同情,诗中通过对比旧业与新居、烧残的书与风送的竹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火灾后的凄凉景象,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犹喜邻僧舍,钟鸣得共居”这一转折句,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使得整首诗在悲凉中不失坚韧和乐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荀鹤自身的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出身寒微的儒家学者,杜荀鹤对于儒家生计的微薄有着深刻的体会,而火灾的发生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生活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儒家学者在动荡社会中的艰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