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千载空悠悠,独留青史名。
(注:由于“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并非杜荀鹤现存作品中的直接原文,此处为创作性融入,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为四句,此处扩展为八句,以更好地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杜荀鹤,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以诗为业,曾数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酒自娱,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独特,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自幼生长在深草之中,如今已渐渐高出蓬蒿。
世人都不识这是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即使死后,我的志向和欲望仍然得到满足。
千百年来,时光空自流逝,只有我的名字独自留在青史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树的成长过程,比喻了人才的成长和世人的偏见,前两句写树小时不为人所识,后两句则写树大后才被人重视,寓意人才需要时间和机遇来展现其价值,后四句(含题目关键词部分)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身后名声的追求和对自己志向的坚持,即使死后,也要留下值得称道的名声和满足的平生欲望。
赏析
这首诗以树喻人,寓意深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诗人通过对比树的成长过程和世人的态度变化,批判了世俗的偏见和短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才华和名声的执着追求,后四句更是将诗人的志向和抱负推向了极致,即使死后也要留下青史之名,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隐居九华山期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多次应举不第,仕途不顺,面对现实的无奈和世人的偏见,诗人以树为喻,表达了自己对才华和名声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也寄托了诗人对身后名声的期望和对自己志向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