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荀鹤
太阴积雪草木缩,留得孤松长茯苓。
雪霁逢春一径花,野人相送近山家。
林深路暗迷前处,水阔云低望远沙。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注:原诗中“太阴积雪草木缩,留得孤松长茯苓”两句可能并非连续出现,且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一首新构的诗中,以展现这两句的意境。“太阴积雪草木缩,留得孤松长茯苓”这样的表述更接近于一种意象或意境的提炼,而非直接出自某首完整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所构之诗进行。)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以诗为业,曾数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酒自娱,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怀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极寒之地,太阴(指极阴冷之地或深冬时节)之下,积雪覆盖,草木因寒冷而萎缩,唯有那孤独的松树傲然挺立,其下还生长着珍贵的茯苓,雪后初晴,春意渐浓,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山野之人送我至近山之处的人家,林中道路深邃昏暗,让人迷失方向,水面宽阔,云低雾重,只能遥望远方的沙洲,随着离家越来越远,与亲人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反而与身边的仆人更加亲近。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极寒之地孤松挺立、茯苓生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后文则转而描写雪后春景,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亲情的复杂情感。
赏析
“太阴积雪草木缩,留得孤松长茯苓”两句,以极寒之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突出了孤松的坚韧与生命力,茯苓的生长则象征着逆境中的希望与生机,这种对比与象征手法,使诗句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全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亲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创作背景
虽然“太阴积雪草木缩,留得孤松长茯苓”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荀鹤的某首完整古诗,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意象可能源于杜荀鹤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和个人经历的感悟,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多舛,杜荀鹤在多次科举不第后,选择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自然、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这些体悟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中,通过这首诗的构思,我们可以感受到杜荀鹤在面对逆境时,依然保持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