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祈雨
宋·陈与义
霖雨正宜苏大旱,清风未可作闲人。
云移雉堞千重影,水涨渔舟两岸春。
多病只宜供粥饭,无才岂合预冠巾。
只今便合归田去,惭愧青衫负此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早年曾师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曾几学诗,后自成一家,被誉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又有苏轼的豪放洒脱,是宋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连绵的细雨正适合解救大旱,清风也不能让我成为闲散之人,城墙上的雉堞在云影中若隐若现,河水上涨,渔舟在两岸春色中荡漾,我身体多病,只适合吃粥饭,没有才华,哪里配得上做官呢?现在就应该辞官归隐田园,穿着这青衫却无所作为,真是惭愧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首联写祈雨正当时,以解大旱之急;次联描绘雨后景象,云影重重,水涨舟行,春意盎然;三联则转入个人境遇,多病无才,自嘲不配为官;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归隐田园的意愿和对现状的惭愧。
赏析
这首诗以祈雨为背景,通过描绘雨后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首联“霖雨正宜苏大旱,清风未可作闲人”直接点题,既表达了祈雨的愿望,又暗示了诗人不能闲居的责任感,次联“云移雉堞千重影,水涨渔舟两岸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景象,富有诗意和画意,三联“多病只宜供粥饭,无才岂合预冠巾”则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境遇的无奈和感慨,尾联“只今便合归田去,惭愧青衫负此身”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意愿和对现状的惭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时局的忧虑,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诗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身处乱世之中,深感无力回天,对个人命运也充满了无奈和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祈雨这一事件,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对现状的惭愧,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