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故国,料渔火霜钟,尽成空忆。的释义

诗词原文

忆江南

烟波故国,料渔火霜钟,尽成空忆。的释义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烟波故国,料渔火霜钟,尽成空忆。

梦回何处,酒醒何处,长亭连短亭。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烟波浩渺的故乡啊,料想那渔火与寒霜中的钟声,如今都只能在记忆中追寻了,梦醒时分,我身在何方?酒醒之后,我又在何处?只见长亭连着短亭,无尽的离愁别绪萦绕心头。

释义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首句“烟波故国”直接点出对故乡的思念,接着用“渔火霜钟”描绘出故乡的景致和氛围,但这一切都已“尽成空忆”,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下片则通过“梦回何处,酒醒何处”的追问,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迷茫和失落,最后以“长亭连短亭”的意象,象征着无尽的离愁和漂泊。

赏析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烟波”、“渔火”、“霜钟”等,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与词人的心境相呼应,词中还通过“梦回”、“酒醒”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柳永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才得中进士,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发强烈,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也反映了柳永作为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