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佛不度火,常思破灶堕。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破灶堕

木佛不度火,常思破灶堕。下一句是什么?

唐·刘叉

木佛不度火,常思破灶堕。

不知金谷园,中有石崇祸。

作者简介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他性格豪爽不羁,常怀才不遇之感,诗作风格峻急,多抒发不平之气,刘叉的诗作虽不多,但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木制的佛像不能经受烈火的焚烧,我常常想起破灶神堕入凡间的故事,却不知那奢华的金谷园中,隐藏着石崇因财富招来的灾祸。

释义

“木佛不度火”意指木制的佛像无法经受烈火的考验,比喻物质的东西在强大的外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常思破灶堕”则引用了破灶神的传说,破灶神曾从天界堕入凡间,这里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富贵难久。“不知金谷园,中有石崇祸”则是指西晋富豪石崇因财富招来的杀身之祸,暗示了财富虽能带来一时的享乐,但也可能成为招致灾祸的根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富贵难久的深刻洞察,首句“木佛不度火”以木佛不能经受烈火焚烧为喻,形象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脆弱性,次句“常思破灶堕”则通过破灶神的传说,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后两句“不知金谷园,中有石崇祸”则通过石崇因财富招祸的历史典故,警示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以免招致灾祸,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和警示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叉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刘叉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叉可能对人生的无常和富贵难久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他个人性格豪爽不羁,常怀才不遇之感,也可能促使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警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