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佛不度水,神光照天地。的解释

诗词原文

泥佛不度水

泥佛不度水,神光照天地。的解释

唐·皎然

泥佛不度水,神光照天地。

心源本无生,境亦不可灭。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和道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佛教诗,风格清丽闲淡,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泥塑的佛像无法渡过水流,但神圣的光芒却能照亮整个天地,内心的源头本就无生无灭,外在的境界也同样无法被消灭。

释义

“泥佛不度水”比喻外在的形式或物质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无法真正达到解脱或超越的境界;“神光照天地”则象征着内在的精神或智慧能够照亮一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关于“心”与“境”的哲学思想,认为内心的本源是无生无灭的,而外在的境界也只是虚幻的表象,无法真正影响或改变内心的本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关于“心”与“境”的深刻哲理,前两句通过对比泥佛与神光,形象地展示了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差异和对比,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本质和外在境界的虚幻性,强调了修行者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解脱和智慧,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行或参禅过程中,对佛教哲理有所感悟而创作的,通过对比泥佛与神光、心源与境界等意象,皎然表达了自己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追求内心解脱和智慧的重要性,在唐代佛教盛行的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渗透。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