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湾
唐·张籍
战伐不争穷发地,行吟偏有荔枝湾。
青山似欲留人住,白鸟无情送客还。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时归去复来攀。
空余旧日吟诗处,月照花前水自闲。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长安,以文学著称,张籍的诗歌多写现实生活,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乐府诗的创作上,有着独特的贡献。
译文
在这战乱频仍、无人问津的边远之地,我却偏偏喜爱这荔枝湾的美景,青山仿佛想要留住我的脚步,而白鸟却无情地催促我离去,这里的风光无限好,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归来攀登,只留下昔日吟诗的地方,月光照耀着花前的水面,静静地流淌。
释义
“战伐不争穷发地”描绘了战乱时期,偏远之地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没有战争的争夺,却也缺乏关注和繁荣。“行吟偏有荔枝湾”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发现了荔枝湾这一独特的美丽之地,成为他行吟创作的灵感源泉。“青山似欲留人住,白鸟无情送客还”通过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荔枝湾的留恋与不舍。“此地风光无限好,何时归去复来攀”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荔枝湾美景的赞美和再次探访的期待。“空余旧日吟诗处,月照花前水自闲”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昔日的吟诗之地如今已空无一人,只有月光和花前的水面依旧静静地流淌。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湾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战伐不争穷发地”与“行吟偏有荔枝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荔枝湾在战乱中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青山、白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荔枝湾的迷人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身处乱世,却心怀和平与美好,荔枝湾作为他行吟创作的一个地点,成为了他寄托情感、抒发志向的载体,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荔枝湾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