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无炊强下山,难忘熟处向庾关。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忆旧游

乱后无炊强下山,难忘熟处向庾关。的意思及出处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乱后无炊强下山,难忘熟处向庾关。

荒村寂寂人烟少,古驿萧萧落叶寒。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潺湲。

天涯漂泊何时定,归梦依依到故园。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黄遵宪的诗歌创作深受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影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译文

战乱之后,家中无米下锅,我勉强下山逃难,心中难以忘怀的是那熟悉的庾关方向,荒凉的村庄里人烟稀少,古老的驿站旁落叶萧萧,寒风凛冽,几户人家因战乱而痛哭,四处回荡着少数民族的歌声和潺潺的水声,我漂泊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安定下来,归乡的梦境总是依依不舍地回到我的故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诗人逃难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乱后无炊强下山,难忘熟处向庾关”点明了逃难的背景和诗人的归乡之情,颔联“荒村寂寂人烟少,古驿萧萧落叶寒”通过描绘荒凉的村庄和萧瑟的古驿,渲染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潺湲”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动荡,尾联“天涯漂泊何时定,归梦依依到故园”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故园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逃难途中的所见所感,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荒村寂寂”、“古驿萧萧”、“野哭几家”等,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诗人也表达了对故园的深深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和人民疾苦,他亲身经历了战乱和逃难,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正是他在逃难途中,面对荒凉景象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遵宪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