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诗·洛阳
唐·胡曾
混茫一气同阊阖,兴废千年费讨论。
秦帝东游驱万乘,周王西幸殒千孙。
空余故苑兵销后,惟有荒台月照门。
汉道昔年全盛日,洛阳宫里醉壶樽。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为军事幕僚出身,通晓古今战史及兵法,诗风雄浑奔放,内容多咏史,题材广泛,曾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著有《安定集》10卷,今存《咏史诗》三卷,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南阳》、《东海》、《高山》等。
译文
宇宙混沌之初,天地仿佛与阊阖(天门)相连,洛阳的兴衰变迁历经千年,其中的是非曲直难以尽述,秦始皇曾东巡至此,驱使万辆车马;而周武王西行伐纣,却导致无数子孙陨落,战争过后,只留下空旷的皇家园林,只有荒凉的宫殿在月光下映照着紧闭的大门,回想当年汉朝全盛之时,洛阳宫中宴饮欢歌,何等繁华。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古城历史变迁的描绘,展现了其作为古代都城的重要地位以及历经沧桑的感慨,首句“混茫一气同阊阖”以宏大的宇宙观开篇,暗示洛阳的古老与神秘;次句“兴废千年费讨论”则直接点出洛阳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后两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秦始皇东巡、周武王西行)和现状(故苑荒台)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沧桑感。
赏析
胡曾的这首《咏史诗·洛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历史感,展现了洛阳作为古代都城的辉煌与衰落,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宇宙的永恒相对照,既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绘,使得这首诗在内容上更加饱满,情感上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胡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时代,诗人通过对洛阳古城历史变迁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更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在晚唐的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作为军事幕僚出身的胡曾,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战争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在创作这类咏史诗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写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