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明似共月千里,衣冷欲迷云一滩。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秋夜寄怀

眼明似共月千里,衣冷欲迷云一滩。出自哪首诗?

唐·韦庄

眼明似共月千里,衣冷欲迷云一滩。

星点湘江秋雨暗,猿啼巫峡暮云寒。

空庭寂寞花无语,夜枕萧条梦不还。

长忆小楼风露下,满庭清影月当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表达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韦庄还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词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译文

我的目光明亮,仿佛能与千里之外的明月共鸣;衣裳单薄,寒意袭来,仿佛要被迷蒙的云雾所包围,秋雨绵绵,湘江之上星光点点,显得格外昏暗;巫峡之中,猿猴啼叫,暮云低垂,寒气逼人,空旷的庭院里,花儿静静地开放,却无人欣赏;夜晚的枕头边,寂寞难眠,梦境也难以回归,我常常怀念起那座小楼,在风露交加的夜晚,月光洒满庭院,清影婆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首联“眼明似共月千里,衣冷欲迷云一滩”以明亮的目光和寒冷的衣裳,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远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颔联和颈联进一步通过秋雨、星光、猿啼、暮云等自然景象,渲染了秋夜的凄凉与寂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尾联则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以月光下的清影作为寄托,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来烘托诗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眼明”与“衣冷”的对比,以及“月千里”与“云一滩”的象征,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丰富,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星点”、“秋雨暗”、“猿啼”等词语,都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庄在异乡漂泊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动荡和五代的纷争,多次流离失所,饱尝人生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秋夜寄怀》,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漂泊者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