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滇海曲
明·杨慎
天涯行客尽沾衣,
断雁哀鸣暮雨飞。
归休已作巴江叟,
重到翻为滇海囚。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死罪免为戍役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三十余年,仍能博览群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云南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漂泊天涯的旅人无不泪湿衣襟,
失群的孤雁在黄昏的雨中哀鸣。
本想辞官归隐做那巴江边的老翁,
却没想到再次来到滇海却成了囚徒。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杨慎被贬谪至云南的凄凉境遇,首句“天涯行客尽沾衣”描绘了诗人作为天涯漂泊者的形象,泪水沾湿了衣襟,次句“断雁哀鸣暮雨飞”以失群的孤雁在黄昏雨中哀鸣作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哀伤,后两句“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悲愤,他本想辞官归隐,做那巴江边的老翁,享受宁静的晚年,却没想到再次来到滇海却成了囚徒,失去了自由。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是杨慎被贬谪至云南期间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天涯漂泊的旅人、失群的孤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后两句的转折更是将诗人的无奈与悲愤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也体现了杨慎作为明代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
创作背景
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而受廷杖,并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在云南期间,他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与孤独,也深刻体会到了朝廷的黑暗与不公,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与无奈,也寄托了他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斗争中的悲惨命运,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