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鼋鼍梁碧海,虚传乌鹊架银河。的释义

诗词原文

七夕

漫道鼋鼍梁碧海,虚传乌鹊架银河。的释义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度罢刺鸳鸯。

漫道鼋鼍梁碧海,虚传乌鹊架银河。

作者及朝代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抱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作者简介

罗隐自幼聪颖好学,但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他的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尤其以讽刺诗见长,对晚唐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对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译文

在菡萏(荷花)盛开的天空下,银河如带,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到了,家家户户都设起了红筵,欢声笑语不断,谢家女儿(比喻才女)应该倾尽珠宝箱中的珠玑,来妆点这美好的夜晚;檀郎(比喻才子)也应挥毫泼墨,写下锦绣般的诗篇,香帐已经簇拥成排,显得窈窕多姿;金针度线,绣出了成双成对的鸳鸯,不要说鼋鼍能架起通往碧海的桥梁,也不要传说乌鹊能在银河上架起鹊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美好想象,前两句写七夕节的喜庆氛围,后两句则是对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方式的质疑和否定,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传说之间差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赞美,诗人在后两句中对传统传说的质疑,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这种质疑和否定,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其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罗隐通过描绘七夕节的喜庆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对传统传说的质疑和否定,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