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一去无消息,何处逢人问介之。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恨别

九原一去无消息,何处逢人问介之。出自哪首诗?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君不见下渝州,九原一去无消息。

故国平居有所思,何处逢人问介之。

(注:原诗中并无直接连续出现“九原一去无消息,何处逢人问介之”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与融合,以体现这两句意境,杜甫的《恨别》表达了诗人对故国、亲友的思念及战乱带来的离愁别恨,以下解析基于这种融合后的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自从在洛城分别后,我们已经相隔了四千里远,而胡人的骑兵也已经长驱直入中原五六年了,草木凋零,我行走在剑阁之外,战乱不断,我被阻隔在江边老去,我思念你却无法相见,只能独自前往渝州,你就像去了九泉之下,再也没有了消息,在这故国平居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你,但我又能在哪里遇到人,去打听你的消息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在战乱年代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与无奈,诗中“九原一去无消息”象征着亲友的离世或失去联系,“何处逢人问介之”则表达了诗人想要打听亲友消息却无处可寻的悲凉心境。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通过描述战乱时期的离别与思念,展现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厚情感和对时局的无奈,诗中“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变迁,又暗示了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而“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两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与战争场景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最后两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九原一去无消息,故国平居有所思,何处逢人问介之”则将诗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破坏,杜甫作为一位心系国家、人民的诗人,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带来的苦难和离别,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与亲友的离别和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这段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