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卜居
唐·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我修茅屋。
我居溪上不须愁,溪女洗花溪雨暮。
岂真吾道终穷日,为向巫咸再卜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浣花溪畔溪水西流,主人为我修建了简陋的茅屋。
我居住在这溪边无需发愁,溪边的女子在黄昏时分洗着花,溪上飘洒着细雨。
难道我的道路真的要在穷困中度过每一天吗?我要再向巫咸占卜一次,寻求未来的指引。
虽然年老体衰,每逢悲秋就难以自禁,但我还是勉强宽慰自己,今天既然兴致来了,就让我们尽情欢乐吧。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所作,表达了他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岂真吾道终穷日,为向巫咸再卜之”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但他并没有完全沉沦,而是选择再次占卜,寻求未来的方向。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诗人通过描绘溪边的景色和溪女的劳作,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生活氛围,在这种宁静的背后,诗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命运和追求,他通过“岂真吾道终穷日,为向巫咸再卜之”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寻求指引的渴望,这种情感与前面的宁静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虽然表达了对老去的悲叹,但他并没有完全沉沦于这种情感之中,相反,他选择了“强自宽”和“尽君欢”的态度,展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与前面的忧虑和不确定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所作,当时,杜甫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漂泊和流离失所,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常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成都草堂的这段时间里,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稳定,这种安宁和稳定使他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寻求指引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