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云懒禅心定,草径苔荒屐齿斑。的解释

诗词原文

竹林云懒禅心定,草径苔荒屐齿斑。的解释

山居

宋·释绍嵩

竹林云懒禅心定,草径苔荒屐齿斑。

水色山光相映照,此中真意自闲闲。

作者及朝代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作品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

作者简介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的生活与创作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禅意与超脱,他的作品往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山林间的静谧与和谐,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译文

在竹林中,云雾缭绕,显得悠闲自在,我的禅心也随之安定下来,草丛中的小径布满了青苔,显得荒凉而古老,木屐的齿痕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水色与山光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体会到了真正的闲适与自在。

释义

首句“竹林云懒禅心定”描绘了竹林间云雾缭绕的宁静景象,以及诗人内心因禅定而达到的平和状态,次句“草径苔荒屐齿斑”则通过草径的荒凉和木屐齿痕的斑驳,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后两句“水色山光相映照,此中真意自闲闲”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与内心闲适的和谐统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林隐逸生活的美丽画卷,诗人通过对竹林、云雾、草径、青苔、水色、山光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内心闲适的追求,诗中的禅意也贯穿始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超脱与宁静的气息,尤其是“此中真意自闲闲”一句,更是点明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释绍嵩在山居生活中所作,作为一位僧人诗人,释绍嵩长期生活在山林之间,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热爱,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山居生活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内心闲适的追求,诗中的禅意也反映了作者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精神世界,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山居生活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