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风雨日薄蚀,土花起皴皱。
野径行人稀,荒村暮色厚。
寒鸦啼声悲,老树影参差。
独倚危栏久,心怀无限愁。
作者及朝代:
此诗名为《风雨暮色》,作者为明代诗人李时中,李时中,字景元,明代末年著名文学家、诗人,生于嘉靖年间,卒于崇祯末年,一生著作颇丰,以诗文见长,尤善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内心情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怀。
作者简介:
李时中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他游历四方,广泛接触社会,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体会,其诗文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之作,也有深沉悲壮之篇,深受后世文人墨客推崇。
译文:
风雨交加,日光变得黯淡无光,仿佛被侵蚀一般;泥土上生长出的野花也因风雨而显得褶皱不平,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荒凉的村庄被暮色笼罩得更加厚重,寒鸦发出悲凉的啼声,老树的影子参差不齐地映在地上,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风雨交加、暮色苍茫的自然景象,以及寒鸦啼声、老树影参差的细节,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赏析:
本诗在描绘自然景象时,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如“风雨日薄蚀,土花起皴皱”一句,既写出了风雨交加的天气状况,又通过“日薄蚀”和“土花起皴皱”的描写,暗示了时光流逝和自然界的沧桑变化,后文通过“野径行人稀,荒村暮色厚”等句,进一步渲染了荒凉、凄清的氛围,在抒情方面,诗人通过“独倚危栏久,心怀无限愁”等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忧愁,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李时中在创作此诗时,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人身处乱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担忧,此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