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同谷七歌》,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七歌兮声啾啾,吞声忍恨归山丘。
(注:此为《同谷七歌》的第一首,因您提供的关键词仅涉及部分内容,故以第一首为代表进行解析。《同谷七歌》共有七首,每首都表达了深沉的哀愁与无奈。)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有个客人啊字子美,白发蓬乱垂过双耳际。
一年到头捡橡子栗子随那权贵的猎奴长,天寒日暮时奔走在山谷里。
中原没有书信可寄回,手脚冻裂皮肉也死去。
唉!我唱起七首歌来声音啾啾,只能忍气吞声含恨回到山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自己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绝望,诗中“呜呼七歌兮声啾啾,吞声忍恨归山丘”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哀怨与无奈推向了高潮。
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诗人杜甫在战乱年代的悲惨生活,诗中“白头乱发垂过耳”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苍老与落魄,“岁拾橡栗随狙公”则揭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而“呜呼七歌兮声啾啾,吞声忍恨归山丘”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绝望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漂泊在四川同谷县(今甘肃省成县),由于战乱频仍,杜甫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他在这段时期创作了《同谷七歌》,通过七首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绝望,这组诗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