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西湖杂感·其二》
宋·汪遵
重湖烟柳高插天,犹是咸淳赐火烟。
二十万家同入彀,何曾有一个儿贤。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字不详,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晚年曾隐居宣城青溪,汪遵著有《汪遵集》一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一卷(第602卷)。
作者简介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的诗作多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汪遵善于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其诗作风格独特,语言凝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重重叠叠的湖泊上,烟柳高耸入云,仿佛还残留着南宋咸淳年间皇帝赐火的烟雾,二十万人家如同被罗网捕获一般,全部陷入了这繁华的陷阱,可曾有一个真正贤能的人呢?
释义
“重湖烟柳高插天”描绘了西湖的美景,烟柳成荫,高耸入云,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犹是咸淳赐火烟”则通过历史典故,暗示了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现实,咸淳是南宋度宗赵禥的年号,赐火烟则可能暗指当时宫廷中的奢靡之风。“二十万家同入彀,何曾有一个儿贤”则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虚伪,二十万人家如同被罗网捕获,沉迷于繁华之中,却缺乏真正的贤能之士。
赏析
这首诗以西湖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历史典故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南宋末年社会的腐败与虚伪,诗人以烟柳高耸入云来象征西湖的宁静与美丽,但紧接着却用“咸淳赐火烟”来打破这种宁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主旨,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虚伪,以及缺乏真正贤能之士的现状,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汪遵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以西湖的美景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和深刻的讽刺,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汪遵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他渴望有一个充满贤能之士、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