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这两句诗出自南朝宋时期诗人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朝宋·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诗文辞藻华丽,风格豪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鲍照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抱负和愤懑不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译文
边关的报警文书传来,烽火照亮了咸阳城,朝廷征调军队驻扎广武,又分兵救援朔方,深秋时节,战士们的筋骨更加坚韧,敌人的军队也精锐强大,天子愤怒地按剑而起,使者们在远处相互眺望,军队像雁行一样沿着石径前进,又像鱼贯一样穿过飞梁,箫鼓声中流淌着汉朝的思绪,旌旗和铠甲上覆盖着胡地的寒霜,疾风从边塞吹起,沙砾随风飘扬,战马因寒冷而毛缩如猬,角弓也因寒冷而无法张开,时局危难时才能看出臣子的气节,世道混乱时才能识别出忠良,战士们投身报效明主,不惜为国捐躯,虽然知道强大的敌人不易抵御,民众仓促集合的军队也不能长久维持,但战士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刀光剑影之中,哪里还顾得上个人的性命?连父母都不顾惜了,还说什么妻子儿女呢?名字被编在壮士的名册中,就不能再顾及个人的私情了,为了国家的危难而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战争的紧张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士们高尚品质的赞美。“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两句,既揭示了战争的艰难和敌人的强大,也指出了民众仓促集合的军队难以持久的问题,但即便如此,战士们仍然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敢。
赏析
这首诗以边关战争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精神,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两句,既是对战争现实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战士们高尚品质的赞美和肯定,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朝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生,诗人鲍照身处乱世之中,深感国家危难和人民疾苦,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反映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在诗中,他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艰难,也指出了民众仓促集合的军队难以持久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信战士们的忠诚和勇敢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