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朝代:明代
作者:李攀龙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徐君勇敢推善战,儒巾结束变戎装。
作者简介
李攀龙(1514年-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后七子之一,他自幼聪颖好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及第,官至河南按察使,李攀龙诗文兼擅,以诗名世,其诗歌风格雄浑豪壮,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学主张强调复古,追求汉唐风骨,对明代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烽火照耀着西京(泛指京城),我心中豪情激荡难以平静。
手持牙璋辞别皇宫,率领铁骑包围了敌方的龙城。
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案都黯淡模糊,狂风呼啸,夹杂着战鼓的轰鸣。
徐君以勇敢善战著称,他摘下儒生的头巾,换上了战士的戎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以及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前六句通过烽火、牙璋、铁骑、龙城等意象,渲染了战争的紧迫与壮阔,后两句则特别突出了徐君的形象,他本是儒生,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放下书本,换上战袍,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展现了其勇敢善战、勇于担当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使得战争的氛围跃然纸上,通过对徐君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文人武将的英勇与担当,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在风格上,这首诗继承了汉唐诗歌的雄浑与豪壮,体现了李攀龙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明代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英雄豪杰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攀龙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学家和官员,他深知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因此在诗中通过对徐君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这首诗也反映了李攀龙对文人武将双重身份的认同和赞美,体现了他的文学观念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