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折杨柳
唐·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作者及朝代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为人耿直,敢言直谏,曾预言安禄山之乱,开元末年,被李林甫排挤罢相,他的诗文俱佳,风格清峻,是唐诗转变时期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作者简介
张九龄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因直言敢谏,得到玄宗赏识,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诗歌成就颇高,诗风清淡婉丽,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轻轻地折下一枝杨柳,拿着它寄给我的情人,这一枝柳条有什么可贵呢?只是因为它是我故乡春天的象征,美好的景色哪能长久留住,流水的芬芳也比不上新花的香气,远远地怀念那青青的江岸上,不知道是哪个人在攀折这柳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折柳寄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柳条作为古代送别和思念的象征,诗人借此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故乡美好春光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折柳寄情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首联“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直接点题,引出折柳寄情的主题,颔联“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通过对比,突出了柳条作为故乡春天的象征意义,颈联“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则进一步表达了美好事物难以长久,流水的芬芳也比不上新花的香气的感慨,尾联“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则将思绪拉远,通过想象青青江岸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九龄被贬谪或远离故乡之时,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深情的诗人,张九龄在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日子里,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感慨,他通过折柳寄情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折柳送别的习俗和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