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
宋·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黄茅时节瘴江昏,雨过青山白鸟群。
传经旧俗今皆变,惟是萑蒲未即功。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所作词题材广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词风空灵含蓄,有白石词派,对后世颇有影响。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姜夔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自幼随父宦游多地,后父亡家道中落,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传世。
译文
在黄茅时节,瘴气弥漫的江面上天色昏暗,大雨过后,青山上白鸟成群飞翔,过去传授经书的旧习俗如今都已改变,只是那萑蒲(指盗贼出没之地)的治理还未见成效。
释义
黄茅时节:指秋季茅草枯黄之时,常用来形容荒凉、萧瑟的景象。
瘴江:指多瘴气的江河地区,常用来形容偏远、艰险之地。
传经旧俗:指过去传授儒家经典、崇尚学问的旧习俗。
萑蒲:古代指盗贼出没的芦苇丛,这里借指盗贼或社会治安问题。
赏析
这首诗是姜夔在描述一个秋日雨后的景象,并借此抒发对社会变迁和治安状况的感慨,前两句通过描绘黄茅时节、瘴气弥漫、白鸟群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则转入对社会现象的议论,指出过去传授经书的旧习俗如今都已改变,但社会治安问题(萑蒲)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对比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不满。
姜夔的诗词以空灵含蓄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他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姜夔游历江南期间,当时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治安问题频发,诗人通过描绘秋日雨后的景象,并借此抒发对社会变迁和治安状况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不满,他也可能借此机会反思过去传授经书的旧习俗是否真正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及当前社会治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