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脱鞅行
唐·韦应物
身虽同脱鞅,心亦类摇旌。
偶逐干将去,宁随斥鴳征。
云间迷鸟道,水际见渔罾。
欲问羁愁意,何烦问去程。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辞官闲居,寄情山水,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其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
译文
我的身体虽然像马儿脱去了羁绊(鞅,指马颈上的皮带),但我的内心却如同飘摇不定的旗帜(摇旌),偶然间我追随着像干将(古代铸剑名师,此处喻指有志之士)那样的人前行,却不愿像斥鴳(小鸠,比喻胸无大志之人)那样飞翔,在云雾缭绕间迷失了鸟儿的道路,在水边看到了渔人布下的网罾,如果有人想要问起我心中的羁旅之愁,又何必多问我的行程去向呢?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虽身处自由之境,但内心却难以平静,既有对理想追求的渴望,也有对现实束缚的无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挣扎,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身虽同脱鞅,心亦类摇旌”开篇,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通过对比“身”与“心”的状态,展现了其虽身体获得自由,但心灵却仍受束缚的复杂情感,随后,诗人以“偶逐干将去,宁随斥鴳征”表达了自己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对平庸生活的拒绝,中间两联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尾联则以“欲问羁愁意,何烦问去程”作结,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前路未卜的淡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辞官闲居期间,此时的韦应物,虽然身体获得了自由,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过去仕途的反思和对未来人生的迷茫,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束缚的无奈与抗争,在韦应物的诗歌中,自然景物往往成为他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这首诗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