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点绛唇·感兴
宋·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翠袖啼痕堪验,海棠边、曾沾万点,留连光景,惜春更选。
梦断魂消,又是清明际,空有恨,奈何天远,回首情难寄。
(注:根据关键词“翠袖啼痕堪验,海棠边、曾沾万点。”进行创作融入,原词并无此句,以下为虚构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胸怀。
译文
(整首词译文,含虚构部分)
雨带着愁绪,云藏着怨恨,但江南依然被赞誉为美丽之地,水边的村庄,渔人的市集,升起一缕孤烟,细如游丝,天边的大雁,远远看去,行列如同点缀,回想平生所历,此刻凝视远方,又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心情呢?
翠色的衣袖上,泪痕清晰可见,那是曾在海棠花旁,泪水沾湿了万点花瓣,我留恋这美好的时光,更加珍惜春天的选择,梦醒时分,魂飞魄散,又到了清明时节,心中空有怨恨,无奈天高路远,回首间,情感难以寄托。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江南雨景、水村渔市、天际征鸿等自然景象,以及词人凭栏远眺、翠袖啼痕等情感细节,表达了词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境遇的无奈与愁绪,特别是虚构部分“翠袖啼痕堪验,海棠边、曾沾万点。”更是通过具象化的细节,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与思念。
赏析
此词上片以景起兴,通过描绘江南雨景的愁云恨雨,反衬出江南依旧的美丽,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下片则转入抒情,通过“天际征鸿”的遥认,引出词人对平生所历的回顾与感慨,虚构部分“翠袖啼痕堪验,海棠边、曾沾万点。”更是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通过具象化的细节描写,使词人的悲伤与思念更加生动感人,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词虽为虚构之作,但可借鉴王禹偁的生平与创作风格进行推测,王禹偁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此词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低落之时所作,通过描绘江南美景与自身情感的交织,表达了他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境遇的无奈与愁绪,也体现了他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的文学才华和积极用世的政治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