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河上波涛吞夕照,营门鼓角响西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河上波涛吞夕照,营门鼓角响西风”实际上并非出自王昌龄《出塞》的完整版本中的连续两句,而是后人可能根据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或意境创作的句子,或是对其边塞诗意境的概括与提炼,为符合您的要求,这里我将这两句融入了一个假设的、基于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情境中,进行解析,这两句并未直接出现在王昌龄的任何已知作品中。)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基于假设的情境)
河面上的波涛汹涌,仿佛要吞噬落日的余晖;军营的大门处,鼓角和西风一同响起,声音悲壮而激昂。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战场上的壮丽而又苍凉的景象,河上波涛汹涌,象征着战争的激烈与动荡;夕照被波涛吞噬,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战士们的悲壮命运,营门处的鼓角和西风,则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氛围和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边塞战场的壮丽与苍凉,河上波涛与夕照的对比,营门鼓角与西风的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既壮美又悲壮的画面,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军事活动的结合,表达了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牺牲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的情境)
虽然“河上波涛吞夕照,营门鼓角响西风”并非王昌龄原句,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人之手,在唐代,边塞诗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许多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都曾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他们的诗作往往以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战士们英勇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的诗句很可能是诗人对边塞战场真实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