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携斋阁来,不著丹铅污。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斋中清趣

相携斋阁来,不著丹铅污。的意思及出处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相携斋阁来,不著丹铅污。

清风拂帘幙,明月照琴书。

心静神自安,虑澹形亦舒。

何必求仙药,此中即蓬壶。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我们相互携手来到这清幽的书斋,这里没有世俗的丹铅(古代用于书写的红色或黑色颜料,此处喻指世俗的尘埃或杂念)污染,清风轻轻吹拂着帘幕,明月皎洁地照耀着琴与书籍,内心宁静则神情自然安详,思绪淡泊则身体也感到舒展,何必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仙药呢,这里就是人间的仙境蓬莱与方壶。

释义

本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于书斋中的清雅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清风、明月)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心静神安、虑澹形舒),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相携斋阁来,不著丹铅污”开篇,直接点明了书斋的清幽与脱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远离尘嚣、保持心灵纯净的追求,中间两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书斋环境的宁静与美好,清风明月成为了诗人精神寄托的象征,尾联则以“何必求仙药,此中即蓬壶”作结,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对诗人人生哲学的直接表达,即认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才是真正的仙境所在,无需外求。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治腐败,这使得他深感忧虑与无奈,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陆游却努力寻求着一片净土,以诗词为伴,以书斋为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陆游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内心世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