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侍乐亭前曲池景

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出自哪首诗?

唐·刘禹锡

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

风翻荷叶动清露,月照花容映玉台。

夜色渐深人语静,水声潺潺入梦来。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仙境自开怀。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哈密,祖籍洛阳,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一同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东都分司郎中等职,刘禹锡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富有哲理性和讽刺意味。

译文

侍乐亭前刚刚下过一场新雨,雨水充足,曲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比岸边的青苔还要碧绿,微风吹过,荷叶翻动,清露滚动其上;月光照耀,花容娇艳,映照在如玉的亭台上,夜色渐渐深沉,人声逐渐静寂,只有水声潺潺,仿佛进入了梦乡,这样的景色和心情,在人间何处能够找到呢?这里简直就是人间的仙境,让人心旷神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侍乐亭前曲池的美景,通过新雨后的清新、曲池的碧绿、荷叶的翻动、月光的照耀等细节,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间仙境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侍乐亭前的新雨为背景,通过描绘曲池、荷叶、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想见碧于苔”、“风翻荷叶动清露”等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

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然身处逆境,但并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常常在闲暇之余,游览山水,欣赏自然美景,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侍乐亭前曲池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